page contents

国家出手!零碳园区建设全面铺开,未来产业格局要变天

零碳园区建设全面铺开

2025-08-13 11:23 碳中和储备站
1

最近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信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文件,它给零碳园区建设画好了详细的 “施工蓝图”,不仅明确了 8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,还制定了一套包括 1 项核心指标和 5 项引导指标的评价体系,连指标解释和碳排放核算方法都考虑到了。这意味着,零碳园区建设已经从 “摸着石头过河” 进入了 “按图施工” 的新阶段,全国范围内的零碳转型浪潮已经来了。


要理解为啥国家这么重视零碳园区,得先看看当下的大背景。现在我国正处在实现碳达峰目标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。过去五年,“双碳” 工作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,但难题也不少:新能源发出来的电有时候消纳不了,高耗能行业想进一步降碳难上加难,很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明明有用却推广不开…… 这些都需要通过政策、技术、模式的创新来打破僵局。

图片

那到底啥是零碳园区呢?简单说,就是通过规划、设计、技术和管理等手段,让园区里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到 “近零” 水平,而且还得有能力进一步做到 “净零”。这个概念从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,到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,足见其重要性。这不仅是党中央、国务院对 “双碳” 工作的最新部署,更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。


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,园区要实现 “零碳”,可不是件简单事,得综合采取多种办法:比如让绿色电力直接供应,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,加强需求侧管理等等,目的就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。这不仅能为新能源的供给和消纳提供新的模式,还能以零碳园区为载体,探索 “以绿制绿”—— 也就是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,引导传统产业找到深度脱碳的路子,同时助力新兴产业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。

图片

更重要的是,现在国际上的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,已经慢慢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。零碳园区有可追溯的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的碳足迹管理体系,这就能帮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的碳足迹,增强 “绿色竞争力”。所以说,建设零碳园区不光能直接减少碳排放,更能通过园区这个 “零碳细胞” 的实践,为将来建设 “零碳社会” 积累经验、探索路径、打造样板。


既然零碳园区这么重要,那具体要怎么建呢?《通知》里明确了 8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,每一条都很实在。


首先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。就是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,发展绿电直连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,让园区用的电更清洁。同时,推动园区的供热系统也实现清洁低碳化,比如用生物质能、地热等替代传统的燃煤供热。

图片

其次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。园区得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 “粗放式” 用能了。要搞节能降碳改造,把那些老旧、耗能高的设备换掉,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、零碳工厂,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。


第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。园区不能什么企业都招,得主动优化产业结构,多发展那些低能耗、低污染、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。还要探索 “以绿制绿” 模式,比如用光伏发的电来生产光伏组件,形成绿色循环。对于高载能产业,不是一刀切地淘汰,而是支持它们有序转移集聚,到能源更充足、更清洁的地方去发展。


第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。要提高土地、水、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,不能浪费。健全园区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,比如工厂产生的废渣、废水,能回收利用的就尽量回收,变废为宝。


第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。电力、热力、燃气、氢能、供排水、污染治理这些基础设施都得跟上,该建的建,该改的改。同时,园区里的建筑得是绿色建筑,交通也得是绿色交通,比如多配充电桩,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。

图片

第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。园区要成为技术创新的 “试验场”,支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把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,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,让好技术能真正用起来、推广开。


第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。现在都讲究数字化、智能化,园区也得建能碳管理平台,实时监控用能负荷,预测未来的用能需求,合理调配资源,让能源利用更高效,碳排放更可控。


第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。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某一方的事,需要政府、园区、企业、电网公司、能源服务商等各方一起参与,多探索新的模式和机制,比如怎么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,怎么通过碳交易让园区的减排成果变现。


想建零碳园区,也不是谁都能建,得满足几个基本条件。首先,建设主体得是省级及以上的开发区,特殊情况下,近年来新建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也可以。其次,建设范围可以是整个园区,也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 “园中园”。再者,园区得在能耗和碳排放的统计、核算、计量、监测等方面有一定基础,不然连自己排了多少碳都搞不清,谈何降碳?最后,园区在 3 年内不能发生重大安全、环境事故或其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,安全和环保是底线。

图片

最受关注的还是 “怎么评判一个园区是不是零碳园区”。毕竟我国园区太多了,规模大小、产业结构、用能特点都不一样,想搞一个统一的 “零碳标准” 很难。所以《通知》创新提出了 “单位能耗碳排放” 作为核心指标,也就是园区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能源,排放多少二氧化碳。这个指标分了两类: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 20 万吨到 100 万吨标准煤之间的,单位能耗碳排放要小于等于 0.2 吨 / 吨标准煤;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 100 万吨标准煤的,要小于等于 0.3 吨 / 吨标准煤。


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,专家分析,当前全国园区的单位能耗碳排放大概在 2.1 吨 / 吨标准煤左右。这意味着,零碳园区建成后,单位能耗碳排放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下降 90% 左右,这个要求可是相当高,充分体现了对 “近零排放” 的严格标准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除了核心指标,《通知》还设置了 5 项引导性指标,从更多维度衡量园区的绿色低碳水平。包括清洁能源消费占比,看园区用的清洁能源多不多;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,看企业生产效率高不高;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,看废弃物利用得好不好;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,看能量是不是被充分利用了;还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,看水资源节约做得怎么样。这些指标加起来,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体系。


为了让零碳园区建设能真正落地,《通知》从资金、服务、要素三个方面给出了支持举措。


资金保障方面,国家会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,各地也可以给予资金支持。政策性银行会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,企业还能发行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,多渠道解决钱的问题。


服务保障方面,支持园区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外部人才、技术和专业机构,帮企业搞节能降碳改造、做碳排放核算管理、申请产品碳足迹认证等,解决技术和人才瓶颈。


要素保障方面,会强化用能保障,在零碳园区里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,比如探索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,提高效率。同时,加强用地用海保障,确保新建园区、新能源电源、供电设施等有地可用。

图片

接下来,国家层面会分工合作推进: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全局,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,在试点、项目、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;工信部指导各地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;国家能源局则负责指导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。


地方层面,各地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、能源主管部门,组织推荐有条件、有意愿的园区参与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,也可以搞自己的省级零碳园区建设。


园区层面,得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,科学论证、深入分析,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,确保技术方案能操作、工程项目能落地、创新举措能实施、要素资金能保障,千万不能盲目决策、贪大求全、急于求成。


可以说,零碳园区建设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有目标、有路径、有保障的系统工程。它不仅关系到 “双碳” 目标的实现,更会深刻影响我国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方式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零碳园区建成,我们的能源会更清洁,产业会更绿色,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更强。这股零碳浪潮,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未来,你准备好了吗?

END
图片

如需文中资料,请扫码下载完整版
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

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